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响中国及世界。截至27日24时,中国内地已连续21天无新增本土病例;截至2月9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4052万剂次疫苗。在马上就要来临的后疫情时代,中国如何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无疑将是今年全国两会的大热话题。
资料图: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街道临时接种点内,医护人员为接种者注射疫苗。 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露出不少中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短板。如疫情之初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疗物资储备不足、应急响应机制不畅等。
如何“织网”,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打好“安全补丁”无疑是第一个任务。中国高层多次强调,要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的能力。
“面对也许会出现的新的未知公共卫生风险,中国应急管理能力在多个环节都面临新挑战。”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常健指出,将预防关口前移,避免小病酿成大疫,从监测预警上最大限度地考虑未知风险,进而明确将要采取的措施和调动的资源。
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看来,中国在处理公共卫生危机中不断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其中重点是“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
资料图:核酸检验测试实验室内,工作人员正在对新一批病例样本做检测。 中新社记者 吕品 摄
公众卫生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应急响应、疾控预防、医疗救治、人才教育培训、信息科技、法制保障等诸多方面。要织好这张防护网,须着眼全面深化改革,理顺多方面体制机制关系,穿针引线,把网织牢织密。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习就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提出了“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方面提升”的12字总体要求,指明这项工作的改革方向。
专家特别解释“系统重塑”,认为这可视作将纷杂的“线头”理顺、扎紧,将从过去专业条块管理转为社会各部门高度协同综合管理,从单一主体管理转为多方参与管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的作用。
“将线头拧成一股绳需要体系化。”竹立家指出,公共卫生防护网是体系化、全面化的网络,纲举目张,遇到危机才能自如地应对。
他认为,特别需要形成规范化程度较高的公共卫生法律和法规体系,用“法网”兜底保障“防护网”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一纲举而全目张”,重在明确“一网之纲”,以实现“平时”到“战时”的快速转换。常健分析,只有明确了各主体责任,才能够保证一旦触发紧急响应,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就能随即建立,并把各种应急力量高效拧成一股绳。
在这次新冠疫情的防控斗争中,民众广泛参与,中国全社会构筑起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编织一张公共卫生防护的大网,同样也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参与。
“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需要落脚到公众参与,公众应该逐步加强防护意识,这是应对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要经验。”竹立家认为,培养民众的健康生活意识需要强化公共卫生的道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进而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
疫情以来,习多次强调要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并指出要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创新方式方法,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解决好关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郑敬斌曾对媒体表示,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是要组织全社会力量,运用群众路线的方法,宣传普及卫生常识,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群众强化健康意识,养成文明卫生习惯。
专家认为,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把健康文明的做法推广开来、坚持到底,让好习惯成为新风尚,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公共卫生安全的建设者、守护者和受益者,也才能让这张防护网兜得更广、网底更牢。
补齐短板弱项,重塑医卫体系,全民共织一张网……可以期待,经过代表委员们在这次两会期间的深入讨论,后疫情时代,如何更好构筑公共卫生防护网的答案将更为明晰。
封面新闻丨见证“文化+科技”产业新赛道——第二十届深圳文博会亮点频现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