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的历史发展可谓源远流长,中国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已有造园活动见于文献记载,《诗经》的记述中能够准确的看出周文王营建宫苑的活动。西方园林的起源亦可上溯到古埃及,甚至在旧约时代就有了伊甸园的构想。园林又称囿、苑、庭园、山池、公园等,西方亦有Garden、Park、LandscapeArchitecture等名称,具体的形式虽有不同,但共同的目的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为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与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的环境。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一种人工环境,虽然广义上也属于大的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但就其作为局部的人工环境而言,毕竟与自然环境有所隔离,人们长期生活于城市中,势必要寻求与大自然非间接接触的方式,如旅游、踏青;或者创设一种间接的补偿方式,这就是园林的建置。可以说,园林是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F.培根在《论花园》中是这样描述园林的:“全能的上帝率先培植了一个花园;的确,它是人类一切乐事中最纯洁的。它最能怡悦人的精神,没有它,宫殿和建筑物不过是粗陋的手工制品而已”园林在城市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古典园林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艺术理论实践都已臻于完善。然而,时代在变换,社会在发展,而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造园艺术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在文化上占支配地位的人们的理想与情感。当代,无论是社会、经济以至文化都已发生了许多变化,园林不仅要延续文脉,更要适应城市发展的新情况,否则,只能是陷入困境。
1.1 园林内涵的扩大正如前文所说,任何一个时代的园林,目的都是为人服务,而其形式与风格正是决定于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艺术及经济技术水平。古典园林的服务对象从产生开始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当时占支配地位的是少数的皇族、达官贵人及一些商贾文人。他们设置园林的出发点仅仅是为了显示财权或用于享乐,因此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只为少数人服务。而现代城市园林是为众多的普通公民服务的,服务对象在量上的改变必然引起园林在诸多方面质的变化。现代城市园林不仅包括公园,还包括其它所有的城市绿化与美化工程,如街道、广场、动植物园及其它各类专用绿地。突出的特点是从城市全局出发,因地制宜,并注重使用功能。尤其随工业的迅猛发展、域市化的逐步扩大,环境的恶化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园林又被历史性地赋予新的功用,即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单纯的为满足少数人的享受与审美情趣的园林已满足不了现代城市的需求,但由于以往那种狭隘造园思想的延续,新建园林与城市大环境发生冲突的例子比比皆是,尤其对开敞性公共游园、街道绿化、居住区室外环境等的重视还不够。
上海人多地少,绿化尤其匮乏。上海人均绿化面积与国外大城市相比,绿化的“贫困”程度严重,市中心的绿化则更差。1993年,上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1.10平方增加到1.15平方,然而同时,市中心14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公共绿地却减少了30多公顷。联合国规定的城市人均绿化标准为5060平方,我国的标准是711平方。相比之下,上海的人均绿地占有量则相当可怜,面临的任务是相当艰巨的。
1.2 园林属性的转换古典园林的属性是私有制,仅仅有关所有权问题,其经营的好坏都是所有者个人的事情。现代的城市园林则不同,是属于公共的,带有鲜明的“公益事业”的属性。然而许多园林出现了人不敷出,无法维持下去的局面,缺乏资金,缺少人力投入,导致管理不善,难以经营,不能够达到应有的服务目的。
改革开放不仅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也为园林事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建设部颁发的《城市园林绿化当前产业政策实施办法》指出,“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具有为其它产业和人民生活服务的性质,是城市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属于第三产业”。“产业”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其开发是以盈利为目的,积累资本,扩大再生产。“产业”性质的明确,使园林经营部门大胆改革,既补充了园林建设与维护资金的不足,又改善了职工的待遇,还给了社会与企业办园林的机会,使园林事业得到很大的发展。
然而,对经济效益不适当的追求与过分的追求都使得园林的“公益事业”属性受损。许多公园开设了一些不适合于园林的经营项目。古典的精致小园充斥着大大小小粗制滥造的恐龙怪兽,风景优美、安静悠闲的绿地硬是搭起了破布蓬,表演吞火走刀的惊险场面,配上刺耳的宣传与怪叫,实在有染视听。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公园也面临过被破墙开店的危险,要将这片小小的绿肺与城市隔离,曾幸得以保存。然而其后人民广场的改建、市政府与博物馆的建设虽然使广场绿了起来,但那一整片宝贵的绿地仍熬糠侵占,整个公园已支离破碎相当不完整,如今更是面目全非。其他不少的公园与街道绿地也都面临着被吞噬的危险。
1.3 园林形式的变化园林的服务对象、建设目的的不同,城市大环境面貌的不同,技术材料运用的不同以及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和对园林需求的增加,都使得园林在形式上需要相应地发生变化。
中国的古典园林,尤其是私家园林,在明清时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在造园艺术上深受绘画、诗歌的影响,讲求师法自然,重在诗情画意,以创造意境为园林设计的核心,“落花水面皆成文章”,追求含蓄之美。含蓄美的追求,使得园林的欣赏讲究近玩细赏,需要欣赏者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修养,仔细体味品评,而西方的古典园林以法国园林为代表,偏重于追求气派,讲究人工美,体现皇权意识,布局规则对称而严谨,连花草树木都修剪得方方正正,表现几何图案美,立足于用人工的方法改变自然的状态。
现代城市园林内涵的不同使园林不再只为少数文人雅士或皇族服务,而是需要面向大众。一味沿袭古典园林的含蓄意境或皇家气派都是不适宜的。现代的城市风貌、现代的技术材料,再完全采用古典的形式往往难以协调,现代文化艺术讲究自由流畅,追求简洁明快,古典园林繁琐的装饰已不再适应。城市生活繁忙紧张,上班族需要放松身心的休憩绿地,老年人要求有锻炼的场所,儿童寻觅游戏的空间,凡此种种都使得单纯的园林形式已难以满足城市的多种需求。
至1992年,上海50公顷以上的大型绿地仅有5个,市级公园只有综合性公园、历史与古迹公园、动物园、儿童公园、科普公园,风景游览区等7种类型,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在风格上似古非古,不伦不类的例子也不少,没有给城市增添美感,反而破坏了整体的协调。
要走出这些困境,重点是应使园林与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新发展取得协调,与国际大趋势取得一致。
2.1 重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园林内涵的扩大,使园林不再是单纯的一个一个园子进行建设,而是要从狭隘的造园转入整个城市的园林化,乃至大地园林化。
随着全球性环境保护运动的日益扩大和深入,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的“绿色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展开。八十年代,“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的概念被提出后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可持续发展要求生态稳定与经济稳步的增长同步进行,要保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唯一能够以自然更新方式改造被污染自然环境的因素就是园林绿化。因而提高ECO质量可谓是新时期园林的最大的目的之一,应加强以生态学原理指导园林的规划设计。
针对城市从自然条件到工业布局等各方面的特殊性,应布置大型生态绿化,科学地配置植物群落,使之如自然植物群落一样能够自养循环,并起到保护自然环境、防止污染、调节城市小气候、保持水土等作用。在城市里要见缝插针地布置绿化,在城市环境艺术的塑造中应多以绿色植物材料来造景,不断探索生态园林的道路是园林发展的大势所趋。
上海需要大幅度地提高城市绿化的环境容量,能采用公共绿地与专用绿地相结合,城市公园与大型公共绿地相结合,水平绿化与垂直绿化相结合等方式,并加强沿海防护林带、沿河道及城市主干道绿带等。目前大型环城绿带工程已经启动,但在浦西所能绿化的余地已很少,要真正的完成有相当的难度,需要切实地进行贯彻实施。高架道路下的绿带已初见成效,而高架上的绿化仍有待研究与实施。在新建开发区的环境规划中则应使绿化规划总指标与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所要求的绿化环境总容量相当,如浦东的规划与建设。
2.2 社会、环境、经济效益兼顾城市园林的产业行为不能改变园林业的“公益事业”属性,是因为园林作为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活必须的空间特征,并不能全部由产业开发所替代。产业开发要求回收必须大于投入,否则将予以消项。而园林是“公益事业”,是城市、区域乃至整个地球的事业,需要整个社会的投入。
目前的城市园林大体上可大致分为四大类。一类是城市整体环境绿化,用以改善城市的总体生态环境质量;第二类是局部环境绿化,如城市的街头绿化,居住区绿地及城市公园等,基本功能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的、经常性的休憩活动空间;第三类是一些以经济效益为主的旅游性园林,配合城市旅游业的发展;第四类是企业和事业单位专用绿地。对于第一类园林绿化,一般为政府领导之下全社会的投入;第二类园林则能结合住宅开发建设形式,由发展商承担,纳人物业管理范畴,或通过公园邻近地段提高地价,收取绿地费的方式来进行经营管理;第三类园林有的是政府财政投入,也有的是集体或个人兴办,大部分为开发商的举措,只要建设项目合理,经营管理得法,这类园林最容易实现社会、环境、经济效益的兼顾;第四类园林则应由企业和事业单位进行合理地绿化,并因情制宜地局部打开围墙,使之融人整个城市环境。
同时,还应建构一个合理的价值体系,以经济学为指导,综合园林绿化对社会,对环境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将园林的生态价值、环境保护价值、保健休养价值、文化娱乐价值、美学价值等纳入整个社会经济大系统。
上海试行了园林综合开发的形式,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是实现建设资金的多渠道,由原先的全部依靠国家拨款改为由国家资金、地方资金、企业资金及国外资金协同投资开发。二是在经济上建立自我循环机制,综合使用土地,增加部分经营用地,合理组织收入,如黄兴路绿地等。此外,在兼容性较强的大型园林绿地中,亦可将开发旅游项目所运用的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动态性、参与性等手段,有选择地应用到园林游览活动中去,使之既是城市生态环境的基地,也是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对象,如共青森林公园、淀山湖大观园等。这些形式尚处于探索期,还有待进一步实践。
2.3 园林形式的多元化园林内涵的扩大,引发了诸多方面质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反映在园林面积的扩大,还表现在形式、风格以及布局上的改变。尤其园林在现代更担负了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任务,因而在种植上应注重满足保护及调节环境的功能需要,要求突出整体的美和大体量的美。同时在对园林的欣赏上,由于现代城市人整日被包围在灰色混乱的城市中,已厌恶了过分的人工环境,因而希望园林能够更为接近自然的环境,渴望通过园林寻回日益失去的天然情趣,实现心理和生理上的平衡。现代人得自园林的感受已由单纯的艺术欣赏转为对园林空间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享受,因而现代城市园林在大体上而言,应当体现的是一种舒展大方的自然气息。
同时,大凡艺术总是需要讲求文脉,园林亦是如此。中国古典园林理论源于绘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一个虔诚而忧郁的角色,在布局和造景理论上依附于绘画,在对自然的美好追求中始终囿于对诗意的追随,其实质是以“咫尺”塑造“自然”,是对自然的一种再现。西方园林设计的思想则直接于建筑,强调的是人的力量,“人是最重要的主题”,充分体现的是人在自然面前的进取精神。中国园林面对的问题是要去打破古老院墙所围合的空间,从封闭的文化圈中走出来,脱离孤立的居住环境,走向公众参与的开放空间。西方则开始反省与自然过分对立的态度,开始向东方学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关系。跟着社会的发展,东西方不再因为长期地域上或人为上的分隔按自己的思想观念撰写各自的历史,世界已进人了大熔合的时代。两种文化的交错与撞击,势必会产生很多新的契合点,在未来的实践中开辟多种途径,使园林走向多元化风格的发展道路。
园林之所以不同于其它艺术,主要是基于形象特征和游赏功能。现代人作为园林的使用者在层次的多样化,导致了园林功能上的多样化,功能反过来又影响形式。目前国际上的统计仅公园的类型就有17大类,如主题公园,文化、艺术、雕塑公园,历史、古迹公园,体育、康复公园,博览公园,民俗公园等。而城市园林作为塑造城市风貌特点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