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藏那曲安多县城动身,沿着109国道北上80多公里,就来到青藏公路最高点——唐古拉山口。
这儿海拔5231米,终年劲风酷寒,年平均气温零下10摄氏度左右,一年中8级劲风气候达120多天。但是,风雪再大,此路段终年疏通,这背面就有“天下第一道班”的静静支付。
“天下第一道班”部分养路工人在唐古拉山口合影(12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他们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维护道班,建立于1954年青藏公路通车之时,其时被称为“109道班”,1990年12月被原交通部命名为“天下第一道班”,2023年更名为青藏公路作业开展和应急保证中心安多维护段109维护保通点。
这是坐落海拔5100多米的“天下第一道班”作业点(无人机相片,12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109维护保通点建立70年来,担任管养青藏公路海拔最高、作业条件最艰苦的59公里路段,一代代道班员工接力驻扎“云端”,顶风冒雪、以路为家,用生命看护这条“天路”的疏通。
这是“天下第一道班”维护段内的青藏公路(12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记者一行抵达唐古拉山口时,7名身穿橙色制服的养路工人,正在用铁锹修补路肩。尽管太阳高悬,风速却不小,用来警示阻隔的锥形交通路标不断被劲风吹倒,工人们不时要把它们扶正。
“天下第一道班”养路工人在唐古拉山口修补路肩(12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养路工人次仁多吉说:“这便是咱们的日常作业,要守时维护路途,今日的气候现已算是好的了。记住2018年的一场大雪,山口呈现堵车,咱们铲了7天7夜的雪才疏通路途,四肢冻得没有一点感觉。”
记者随养路工人来到了维护保通作业点。作业点尽管比唐古拉山口海拔低,但也超越5000米。39名养路工人终年在此据守。
这儿的救助站招引了记者的留意。进入房间,内有床铺、氧气瓶、抗高反药等物品,四面墙上缀满锦旗。一封毛笔书写的红底感谢信分外显眼,信中表达了对地嘎、东力、次仁多吉三名养路工人的感谢。信中写道:“在那绵长的10个小时里,你们不管风险和疲乏,想尽办法让我脱险。”
“作业发生在本年7月。其时,咱们正在路上巡检,一名来自郑州的摩托车骑手翻车倒在路旁边的沟里,咱们费了很大劲才救上来。”不善言辞的地嘎说起救援进程仅仅聊聊数语。
这样的故事不乏其人,至今还在唐古拉山上连续。一面面锦旗背面,是一代代养路工人的用心支付。
养路工人在“天下第一道班”留念馆内合影(12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养路工人扎郎1962年参加作业,终年在高寒缺氧环境中作业,曾多次昏倒在岗位上。他终身只请过5次假,最终献身在作业岗位上。
“天下第一道班”的养路工人们搭车去维护路途(12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地嘎是“路二代”,妻子也是一名养路工人,5岁的儿子就跟在他们身边。地嘎的宿舍坐落员工宿舍的最边上,两间房,外加一层阳光棚。屋里有铁灶、床等生活用品,阳光棚的角落里散落着儿子的玩具。
“在这儿作业累吗?”记者问。他笑着说:“累,但能协助过往的人,心里很高兴。”
养路工人益西曲珍(右)和一岁多的儿子扎西罗布在“天下第一道班”的员工宿舍中(12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走出作业点,五十米开外是“司机之家”,过往司机可在这儿歇脚。屋内,一边摆放着几张沙发,一边是小超市,供给方便面、饼干、纸巾等物品。
已是正午一点多,记者和安多维护段副段长尼玛次仁在这儿一同吃了方便面。透过窗户,阳光打在尼玛次仁的脸上,他的嘴唇紫黑,眼里血丝缕缕。“养路工人最不简单,他们吃住都在作业点,有的还带着孩子。希望你们多重视重视他们。”尼玛次仁朴实地说。
在雄鹰难以飞过的唐古拉山口,一代代养路工人“甘当路石”,传承着“两路精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历:我国西藏网”或“我国西藏网文”的悉数著作,版权归高原(北京)文明传达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证,须标示清晰来历我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查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4)00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