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SMG Insight 2016赛季WTA赛事全球受众报告,中网以3610万的全球转播收视人群总数,连续第二年位列WTA全球赛事之首。
3月13日,中网公司总裁张军慧在懒熊体育千人大社群里,和4000多位体育产业从业者做了一次线上交流分享,讲述中网的成名之路,与赞助商的相处之道,中网与四大满贯的差距,以及对网球创业项目的看法。
体育赛事分两种,大众参与类和竞技表演类,中网就属于后者。在赛事的组织上,除了集中能看到的两周比赛的展现之外,全流程的市场推广,人群的汇聚,消费群体的对接,场馆的提升,以及赛事球员的邀请,都是很重要的。
- 第一个阶段,2004年中网进入中国,投资机构看好北京奥运会之后,北京一定要落地一些大型的国际化的体育项目,我们的投资集团就将香港沙龙网球公开赛和一个WTA的二级比赛,融合在一起,引入到北京,同时拿到“中国网球公开赛”的名头。2004-2008年,中网赛事还停留在一个相对低级别的复合赛比赛,而且是背靠背的,一周男子比赛,一周女子比赛。
- 到了2009年,中网迎来了大幅的升级,进入快速发展的第二阶段。奥运结束之后,奥运球场变成中网主赛场,中网变成了总奖金660万的男女合赛的比赛,一跃成为亚洲网球最高级别、最高积分、最高奖金的综合赛事。
- 中网的第三阶段,从2011年钻石球场新馆落成开始。现在,钻石球场可容纳15000人,带有双层包房,开合式屋顶的中央赛场,从那年开始,中网成为每年进场超过20万人次,在亚洲观赛人数最多的,转播时长最长的赛事。
2004年,我们观众入场是13.5万人次,至2016年增长到近23万人次。商业收入从2004年不过10家赞助商,发展到2016年的49家赞助商和合作伙伴。收入比2004年翻了5倍。
在全球的电视转播方面,中网在过去两年拿到了很好的成绩。我们在2016年的转播,达到了7600多个小时。除了连续两年获得了WTA全球电视转播的冠军,中网有三场比赛列于WTA全年收视单场比赛的前三名。
一个体育赛事要想持续稳定发展,不停创新是必须的。就所有体育项目来说,新技术的应用对初期人群的培养,提高后期参与体验,都是至关重要的。
初期,在中国网球基础比较薄弱的阶段,我们融入更多娱乐元素,吸引更多关注。三年前,我们将中网定位成智慧化的赛事,将更多的新技术、新娱乐方式融入其中,借助大系统平台、大数据管理,提高观众与赛事、球星的互动,这是我们所追求的。
中网整体的信息管理,我们在过去搭建了众多平台,给我们核心的数据中心进行管理。我们在过去的两年里,搭建了场内的消费结算系统平台,连接了场内所有需要结算的服务终端,就如商场一样,融入更多数据的收纳和分析。除了赛事常规的赞助商服务、票务销售之外,场内的消费体验会成为一个体育项目吸引更多观众的核心内容。
好的数据平台搭建,数据分类、整理、整合、再分配,是我们大系统管理最终的目的,这样可以更好地服务于赛场观众体验和赛事营销。
2016年我们做了智能场馆改造,但因为时间原因,并没有把所有改造当年完成,2017年我们在完善它。场内的声光电、视频效果提升、无线WiFi的覆盖,将会在2017年全面完成,这就给了我们场内服务更多的想象空间。在观众服务的提供上,在赛事快速的信息发布上,在移动端段视频的发送上,还有场内互动活动的参与上,现在我们的团队都在做着紧张的内部规划。
在外部的转播上,我们在移动端也正在做新的规划,应该也会有一些新的玩法出现,因为现在移动手机端展现方式也越来越多元了。
2014年,我们就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我们不是简单的体育项目的管理公司,也不是体育文化产品的推广公司,而是一个以科技为先导的体育娱乐服务类公司。
相信这是初期做项目的人是最关心的,因为赞助商肯定是一个项目的生命线,有了钱,一个项目才能稳定。在常态推广的情况下,服务好赞助商,也是很重要的。
但我认为要先将产品做好,要吸纳赞助商进入的话,首先要知道自己的产品特质是什么,这样才知道主力赞助商、客户是谁,才知道产品特点如何和赞助商相融,更好地服务赞助商。对自己产品定位的梳理是非常重要的。
在2004年中网进入北京时,一开始我们选择的是朝阳公园体育中心,当时是基于交通便利、紧邻朝阳公园,有人群聚集效应,周边的住宅、人群也跟网球运动比赛符合。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我们就落户在南城的北京国际网球中心了。
初期运行的一两年,真的是非常艰难的。当时那是北京最好的网球场馆,但因为区域交通不便,停车不便,周边人群对这个运动是非常不了解,所以前两年我们的上座率、观众对运动的了解都是非常差的,甚至于初期的两年,为了让赛场内的场面好看,还做了一些组织性工作。这些对初始运营团队都是非常大的挑战。
中网坚持十年走过来了,但对于一个创业团队来讲,我认为把自己的产品做好,把自己的项目落地的区域定位做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吸引赞助商、服务赞助商的基础。
中网十几年累积了大量赞助商,让赞助商与中网稳定地走下去,除了把赛事产品本身做强之外,我们还要深入研究赞助商的产品特点和企业文化。要把自己的产品、项目做成平台,做成赞助商与赞助商共同交流的平台。
中网在前年搭建起自己的赞助商俱乐部,每个季度会有活动,由赞助商设计主题,我们来组织。在中网推广周期里,很多赞助商会共同联手,与中网一起做推广。比如我们去年开票期间,北京奔驰就让我们的票务销售和它的会员体系联合做了推广;第二轮的票务上线时期,中国银联与我们三家餐饮服务商共同联手,做了中网的票务推广;赛前两周和比赛期间,中信银行、中国银联与我们的四家餐饮赞助商共同做的迎中网迎十一的促销推广。
所有这些活动都说明了,我们运营的体育项目不论在人群、推广平台、赞助商资源的互动上,都可以给大家提供交流和推广的机会。
北京奔驰跟中网已经合作了10年。这几年,奔驰将它的赞助商权益、可以调动的球员集中在一起,在我们的布拉德球场,做一个它的会员才能参与的,入场观众都能看到的,以网球为主题的互动活动,围观者众多。历史上参加活动的球员,像阿扎伦卡、穆古拉扎、伯蒂奇。这实际上是奔驰想要传递的健康、快乐同时专属的理念,表明会员只有跟奔驰做了连接,才能够参与到有明星参与的,让其他观众羡慕的专属活动。这也是奔驰想要传递的品牌文化,它的专属性和服务。
另外,它还在园区内开了一个小的体验店,提供很好的服务,比如精致的皮具服务,享有奔驰4S店内的服务体验。当然,它不卖车,用户只是体验了店内的服务。
在我们的赛期内,通过我们赛事的特点,将它的品牌风格、产品特性能够给观众提供的服务,完全展现出来。
消费者、赞助商、运动员,这是赛事组织的三条主线。这三个人群服务好了,就是法宝。
张军慧:其实中网并没有49家赞助商,而是有49个合作伙伴,这里边我们主要的赞助商有12家,1个首席赞助商,3个钻石赞助商和8个白金赞助商,这是我们的赞助商体系。在这之外,我们还会有一些跟赛事需求紧密联系的合作伙伴和供应商。49家是中网场内见到的品牌logo。
3个层级,12个主赞助商,是我们在场内品牌曝光的最主要赞助伙伴。而这些赞助权益,我们是经过严格测算的。中网不会海量去扩充赞助商,因为扩充赞助商对赞助商本身会有影响,会造成价值贬值,对赛事管理也是一大挑战。
2.很多创业者在做场馆运营时,会面临包括招商、服务在内的诸多问题,您怎么看这个现状?
张军慧:场馆立足于先承接大的体育项目,再长期运行的话,我认为应该先走轻资产运行的路。大型体育场馆建设其承担主体应该是政府,作为一个商业机构,还是更多全身心的去打造内容。
大型体育场馆应该不是单一的纯体育公司所运行得了的,当然如果能跟传统产业、成熟行业去对接,是另外一种情况。因为现在也有一些大的传统产业集团,像万达、阿里,有很好的平台,雄厚的资金支持,可以考虑做重资产的运营。
初创的体育公司,对项目的垂直性开发,还是非常重要的。不但关注运动综合活动的当期效益,而更多看准这个项目的常态消费,像这两年发展比较好的路跑、击剑、马术、冰雪等。如果你的项目和产业的产品销售有直接的对接,这是初期创建时期,这个项目落地和生存的根本。
张军慧:首先,我认为中网跟四大满贯真的不可比。因为每个赛事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文化,发展路径和评估标准都不一样,就像我们无法给四大满贯排名一样。
但是要说差距的话,坦诚讲是非常明显的。从硬指标来说,四大满贯的奖金额、积分、球员心目中的地位是全球其他任何网球赛事都无法媲美的。四大满贯最年轻的赛事——澳网也比我们大了99岁,这个年龄差也就说明赛事的积累。
硬体我认为容易跟上,比如我们要跟国际组织申请更多积分,并不是一点机会都没有。我们拿出足够的钱来提高奖金,也是容易的。更主要的是我们网球的文化,找到自身特色同时跟网球的特质相融,这是要用时间去积累的。
温网我看到最多的,是贵宾坐席有很多是贴号的,是专属性的,这是它的会员所拥有的。这个坐席很多已经成为温网会员的家庭资产。很多白发苍苍的会员在幼年时,他的父辈就带着他来看,现在又有成为引领家族后辈来观赛的人。温网和法网都是非常典型的这种形态,我们在法网赛场都看不到票房,它大量的票都是会员体系销售掉的。实际上这就是一种网球文化的积累,有更多人把观看网球赛事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每年拿出固定的时间去享受。
澳网跟美网相对温网、法网年轻,但它的特质非常明显。美网非常美国化,快乐、轻松、自由。澳网是度假式的赛事,和法网温网截然不同,很多观众跟穿着沙滩裤去观赛,很多人根本不追求进入中央球场,买杯啤酒在广场上,摆上休闲椅观赛。这种观赛形态跟它的地区文化、当地人的消费特质是非常接近的。
亚洲有越来越多人喜欢网球运动,喜欢现场观赛,但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观赛文化。观赛文化需要打造,我认为行业从业人员需要做外来文化的宣传,让更多人知道如何去观赛,同时要更好做好服务,观赛文化会随着时间一点一点形成。
简单说,中网和其他大赛最大的差距,在于年份。如果我们也走过三十年四十年,我相信我们也会有我们自己的、很好的网球文化。
4.目前,市场上的网球创业项目比较集中在培训、青训、内容和场地预定,您如何看待这几个方向的市场机会?
张军慧:这几个方向确实是行业内最容易切入的点。因为培训、订场地,是用户要从事这项运动首先要做的,比较容易,但是相对比较门槛低,竞争会很强,在这个领域里要异军突起的话还是要找到自己的特性。
现在我知道一些知名教练也在做培训,也附带订场,但是真的要做出体系来的话还是比较艰难的。
青训方面我认为要跟教育体系紧密结合。简单的兴趣学习其实是不可持续的。网球运动跟出国留学、青少年国际交流训练还是很有关系的。据我所知,现在很多家长让孩子学网球,是为了留学,特别是到北美,有一些网球主题的综合校。要进入美国国际名校,网球也是不错的敲门砖。
场地预定,线上场地运营管理,在过去两三年里很多这样的项目和机构出现,但消失得也很快。我认为场地还不要着急,因为这是重资产,没有自己对场地的主导权,是非常难去运营它的。
从培训到场地预定,到业余比赛的联动,到青少年的出国留学,我觉得这应该是一条主线。要把它们串起来的话,就可以稳定地发展。要单一运作不是不行,但是很难做大。
5.目前国内有哪您关注的业余网球赛事?据您所知,国外业余网球赛事的发展有哪些规律?
张军慧:先说我自己干的,中网级别联赛。以第三方的数据,在过去几年我们在全国的参与人数都是最多的。
除此之外,中国网协也有CTA-OPEN,中国龙全国业余网球团体赛,也还是不错的。过去几年都在北京,2016年年底移师上海的中国业余大师赛,不仅仅是体验型赛事,还有业余比赛的表演性,这是一个做得不错的比赛。
我注意到,在今年春节期间,三亚举办了一个全球华人网球联谊赛,不只是国内的网球球迷交流,将澳洲、加拿大的球迷也囊括进来,形成全球华人网球交流的活动,我听说它也在规划全球华人网球节。
这些项目我觉得是在操作上,这些年的持续运营上,都积累出一些影响力。除此之外,我知道有大量社会的业余比赛,交互性也很强,但是能形成影响力的,还不是很多。
现在需要整体把业余赛事统一起来的体系,这样才能让影响力加倍,现在的影响力都相对有些单一。
3月20日,万科集团冰雪事业部首席战略官、万科松花湖度假区副董事长伍斌将在懒熊体育千人社群公开课进行第三课的分享,分享主题是:《万科是如何抢占火热的冰雪高地》,欢迎大家关注。